·联系我们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投资朝鲜企业境外投资 → 基本常识


国企走出去一定要内外兼修

  中国国企走出去面临什么风险和困境?其国际化经营应注意什么问题?走出去同时又如何提高中国软实力?8月17日,环球时报社在北京举办“2012中国企业海外拓展峰会”。百余名政府官员、知名企业负责人、外国驻华机构代表等嘉宾与会,就“国有企业国际化经营与软实力提升”的话题进行深入探讨。
  如何面对海外各类风险
  
周文重(博鳌亚洲论坛秘书长、原中国驻美国大使):中国海外投资面临着被妖魔化的挑战,例如在西方尤其是美国,一个市场交易只要是中国国企所为,就往往被贴上政治化标签,被诬蔑为威胁美国国家安全,这种案例在以往屡见不鲜。对这种非市场化的政治歧视行为,或打着国家安全的旗号实施贸易保护主义的行径,我们要坚决反对,勇于斗争,并善用西方法律制度,理直气壮维护自身名誉和合法权益。根据在海外工作多年的观察,我认为中国国企进行海外投资之前,认真寻找、选择当地或第三方投资合作伙伴,往往比独资收效更好。
  张贵林(北京住总集团董事长):中国企业走出去首先要熟悉这个国家的政治形势,特别是加强与中国驻当地使领馆定期联络机制,建立好应急防范机制,对相关政治风险要充分进行评估,及时掌握它的信息和动态。金融风险也是非常大的一个问题,国际上的汇率变化非常大,特别是利率、汇率、税负等等这些问题,跟我们国家有很大的差别,所以我们在实施走出去战略的时,这些问题一定要研究透。
  隆国强(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对外经济部部长):2003年以后,全球面临着初级产品包括石油、铁矿石等,价格大幅度上涨。我们必须仔细思考,它到底是短期现象,还是长期走势?过去50年,大部分时间初级产品价格大幅度下降,并持续下降,只有在2003年以后,随着中印等一些新兴经济体的快速增长,带来价格上涨。另外,不要忽视资源民族主义所带来的政治风险。在很多国家出现石油的国有化,比如说一些国家提高了资源税,甚至征收所谓的暴利税。从全球来看,在过去10年,各国这种加强管制和限制政策的比例在增加。从原来不到10%,到现在用30%多的政策调整来加强管制。
  标准输出是软实力的根本
  
刘起涛(中国交通建设股份有限公司总裁):我们现在虽然有资金、有市场、有技术、有规模,却难以在国际市场得到真正认同和尊重。认同和尊重恰恰是企业软实力的关键。众所周知,输出产品的企业,不可能保持长久的成功,而输出理念和标准的企业,才能长久保持战略优势。一个产品如果没有标准和好的创新文化内涵,那么这种产品不可能走得太远。理念和标准是企业软实力的重要体现。
  标准和理念是技术、工艺、习惯的结合载体,输出标准就是输出文化,不仅可扩大中国文化、中华文明的国际影响力,也可以带动相关产品走出国门。在交通建设这一领域最早是欧美标准,受制于人。通过这些年的发展,我们现在把中国交通建设的规范标准整套都推向了世界,外文颁布。我们在非洲、亚洲、中东一些国家大量使用自己的标准。标准输出最大的好处,就是整体带动我们的产业链走向国际。
  李保民(国务院国资委研究中心主任):先进的技术标准、严格的质量标准、优质的服务标准、系统的标准规范等方面的话语权是衡量一个国家参与经济全球化分工能力的重要标志。要在国际市场上有更大的话语权,重要的是在技术和质量标准上加大力度,同时还要提高衡量企业竞争力的标准,比如公司的治理结构,投资的收益率,持续增长的能力等。培育和发展中国的知识产权优势,才能加快实现中国从贸易大国向贸易强国转变。
  本土化和属地化才能长久
  
刘起涛:提升软实力,必须牢固树立植根当地、互利共赢的发展理念,为客户创造更多的价值,在此基础上实现自我发展。理念是企业之魂,没有正确的价值理念,无论什么性质、什么规模的企业,都很难得到市场的认同和信赖。单纯以追逐自身利益为目标的企业经过优胜劣汰也很难有生存发展空间。跨国公司在中国的发展,值得我们借鉴,属地化做得非常好。
  胡卫平(中国产业海外发展和规划协会秘书长):境外投资的创新,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融入当地,只有这样才有可能真正的长期、稳定、和谐地发展。我去过哈萨克斯坦,我感觉中石油在那儿做得非常好。它在获得效益同时,还制定了一个融入当地的工作方案。这么多年,他们帮助当地进行一些重要社会、文化建设,包括办学校,办儿童夏令营,给当地介绍中国蔬菜的种植,建立疗养院和老人院,得到当地政府和老百姓的认同。融入不是一个简单的概念,在文化、信仰、宗教、价值,医疗、教育等方面,只要当地需要的,你自己能做到的,你都要把它变成是你自己文化的一部分,而且文化的融入才能使一个企业长期稳定在当地存在。
  国际化人才是最大瓶颈
  
刘起涛:提升软实力必须培养高层次的国际化人才。视野决定境界,境界决定思维,思维决定战略和行动。一方面要培养企业领导人的国际化能力,包括国际经历、国际化思维,另一方面要不拘一格地用好一批精通业务的复合型人才,充分发挥其在企业的领军作用。我们经常说要看这个企业的领导人是不是国际化,如果说这个领导人没有国际化的能力,现在企业走出去,人才是最大的瓶颈。实际上这跟企业内部体制制约人才的培养和吸收,或者引进和使用,都有很大关系。此外,包括我们一些基层、操作层面的人,我认为都要具有国际化的能力。我们在“十一五”期间培养了一批具有国际焊接能力的工人,现在我们在欧洲才能畅行无阻。
  隆国强:总体来看,我们缺复合型国际化人才,我们现在的步伐又这么快,怎么办?一条腿是培养我们自己的国际化人才,另外一条腿是利用好现有的国际化人才。其中一个重要领域,就是管理本地化,我们会看到很多跨国并购的成功案例恰恰是保留了原来的管理团队。所以,我们说把管理的本地化和人才的培养有机结合起来,这是一个很重要的工作。



来源:
阅读:1679
日期:2012/9/3

【 双击滚屏 】 【 推荐朋友 】 【 评论 】 【 收藏 】 【 打印 】 【 关闭 】 【 字体: 】 
上一篇:企业走出去遭遇失败很正常
下一篇:中企再掀进驻东南亚浪潮
  >> 相关文章
 
  国企境外投资管理办法出台
  我将出台首部境外投资条例
  境外投资条例有望年内出台
  中国去年对外投资首超引资
  中企走出去向未知领域扩展
  我国今年对外投资合作情况
  中国服务“走出去”不断提速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同比大增
发表评论


点  评: 字数0
用户名:  密码:

  • 尊重网上道德,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 本站管理人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 本站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您的评论
  • 参与本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电话:0415-2127718 传真:0415-2125008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辽B-2-4-20060008
Copyright (C) 2005-2006 www.idprkorea.com All Rights Reserved